水上型太陽能的普及之路

image


By Erica
2021年10月14日

有鑑於再生能源的環保特性,太陽能已成為對抗氣候變遷的重要利器之一。近幾年,除了傳統的地面型與屋頂型系統外,水上型系統也逐漸受到重視。

相較於傳統型系統,水上型太陽能相對是一個比較新穎的概念。此型態太陽能最初始於2008年,而後於中國、日本、英國普及開來。

2021年3月,星生能源宣布啟用世上最大的水上型系統之一,共使用13,312片太陽能板、40台逆變器、及3萬個以上的浮力裝置。此海上型系統,每年約可減少4,258噸的碳排放。


Image

位於新加坡柔佛海峽的水上型太陽能系統 (5 MWp)


相較於一般陸地型系統,儘管水上型系統建置難度及成本皆較高,但還是迅速普及- 2015至2018年間,全球建置容量從70MWp迅速攀升至1,300MWp。 根據一份全球市調公司 Wood Mackenzie 發表的報告,2019-2024年間全球對於水上型太陽能系統的需求,預估每年都將成長22%。

有鑑於此,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水上型太陽能系統變得炙手可熱?

缺乏空間

水上型系統最大的優點之一,即是不需佔用地面空間,能設置於閒置水面,如水庫、廢水處理池等,讓地主充分運用閒暇空間。除此之外,因裝設水上型系統不需事先整地,故可減少砍樹等地面型系統可能需要之作業。


Image

系統效能

具報告指出,因水體本身具有冷卻效果,故能提升5-10%的發電效能,加以時日節約效益可觀。因太陽能板在冷卻時效能較佳,故比較兩個相同容量的水上型與地面型系統,水上型系統因水體冷卻效果,整體發電效益較佳。

除了水體提供的冷卻效果,水體與太陽能板也是相輔相成的,因太陽能板能提供水體遮陰,減少其蒸發。這在時常發生乾旱的地區特別有助益,能預防缺水情況發生。

另太陽能板的遮陰效果,能有效減少水中藻類滋生,因飲用水中的藻類有時可能會危害人體健康,或造成水中動植物死亡。

建置成本

相較於同容量的地面型系統,通常水上型系統的人力與物料成本皆較低,另因水上型系統位置因素,較不易接觸到碎片殘礫,故維護成本也較低。

水上型太陽能系統通常能於數月裡建置好,比起其他燃料廠房(燃煤, 天然氣, 水力, 核能等),常需花費數年以上時間建設,效率相對良好。近年來,由於許多亞洲國家越趨重視再生能源,故水上型太陽能系統已逐漸佔有一席之地。

水上型系統重點發展

• 日本目前擁有全球最多座水上型太陽能系統,雖然相較於其他亞洲國家,其建置容量與規模皆較小。
• 2021年現今最大的水上型太陽能系統在中國; 而全球前十大水上型系統中,有六個位於印度。
• 南韓擁有兩個全球前十大水上型系統,其中一個位於群山新萬金,裝置容量2.1 GWp。

今年七月,星生能源與印尼巴淡島政府簽訂一份合作意向書,將於島嶼南方Duriangkang水壩興建水上型太陽能系統與電力儲存裝置(ESS)。

此系統預計佔地1,600公頃,總容量2.2 GWp,將成為當今世上最大的水上型太陽能系統; 另電力儲存裝置(ESS)容量將超過4,000 MWhr,也榮登世界第一。


Image

位於印尼巴淡島Duriangkang水壩的水上型系統設計


此巨型系統,預估每年約可產出 2,600 GWh 以上的電力,相當於減少180+萬噸碳排放,或減少陸上40+萬輛車。

系統將於2022年開始建設,預計2024年完工。

此合作案代表著馬來西亞、泰國、越南,與印尼等新興市場將進入另一個競爭紀元,因水上型系統將在未來十年,各國邁向淨零排碳之路中,逐漸佔有一席之地。

這是再生能源發展道路上的重要篇章,而消費者無疑將成為其中最大受益者。


訪客中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