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五大太陽能創新運用

By Jeffrey Selamutu & Athena Hair / Erica 翻譯
2021年7月15日
太陽能指的是利用陽光透過一系列轉換成電能之再生能源。近幾年,太陽能的技術發展已進入一個嶄新紀元。
你可能看過鋪設在大樓屋頂的太陽能板,或是地面型太陽能系統,但以下我們將介紹五項創新的太陽能技術運用:
1. 太陽能皮膚 (Solar Skin)
這裡指的”皮膚”和你所熟知的不太一樣。”太陽能皮膚(Solar Skin)”指的是一種非常薄透、無色、且延展性高的物質,暴露在陽光下時可產生電力。這是一種類似薄膜的物質,能包覆在任何物體上,可透過日照發電。因其包含數十億個微小的光電粒子”量子點(Quantum Dots)”,這些粒子在接觸光子(陽光的基本組成)後會變得十分活耀。此技術目前已有多項運用,例如手機充電,或是包覆在建物外層以供發電等,如同是一種進階版的太陽能板。2. 太陽能纖維 (Solar Fabric)
太陽能纖維,是一種類似織物的纖維,裡面含有太陽能電池,當接收日照時可產生電力。此纖維延展性高,能包覆於多數物體表面。此技術的一項重點運用為太陽能帳篷。將此含有太陽能電池的纖維運用於帳篷表布,能提供人們基本生活用電,而不需透過發電機。此技術特別適用當有急難狀況發生,人們需被迫在外求生時,能提供一個即時且設置簡易的庇護所,僅須確保充足日照即可。

目前此技術正朝向加入”防水”功能發展,透過將電池製成防水性的,可運用在潮濕環境中,亦能承受如洗衣機的高速旋轉。
3. 太陽能車 (Solar powered cars)
是的,你沒有聽錯,就是太陽能車! Aptera Motors,這家位於美國加州的公司,於今年公開量產第一款的太陽能車型。此車型配有三輪,超音速空氣動力,鋪設有3平方公尺的太陽能裝置,能供行駛65km,成功結合效率運用與節能發展。
4. 夜間太陽能 (Generating solar energy at night)
夜間也能產出太陽能? 除了大眾所知的電力儲存裝置 (energy storage systems),能供電力暫存外,研究單位近期也開發出一種新的太陽能電池,在特定條件下,能於夜間產出每平方公尺50瓦的電力。不同於一般的太陽能電池技術,此種熱輻射電池是利用電磁輻射將熱能向外散發來發電,因其溫度高於外太空,故射向夜空時會產生紅外線光束。
5. 水面型太陽能 (Floating solar farms)
水面型(浮力式)太陽能,具有極大太陽能產值且不佔土地空間,其建置成本相較於一般傳統地面型來的低,因不需事前整地與水保措施。經研究發現,透過下方水體的自然冷卻作用,能有效提升發電效率達22%。如同台灣或新加坡這類地狹人稠的國家,水面型系統是發展太陽能的一種極佳方式。我們星生集團也早已投身此領域,目前在新加坡的大型水面型系統由13,312片太陽能、40台逆變器及30,000個浮力裝置所組成,預計年發電量6,022,500 kWh。點此瞭解更多我們的水面型系統。

近年伴隨太陽能技術的注目,各類創新運用如雨後春筍般興起,我們星生集團也將持續投注熱情於太陽能領域,期望帶進更多創新能量。
訪客中心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