環保端午節

image


By Erica
2021年6月10日

每年農曆五月五日為傳統中國節慶-端午節(又名重五節),人們通常會在當天吃粽子以示慶祝,搭配熱鬧的街道與龍舟賽的吆喝聲 – 這樣的場景在疫情前是我們對於節日的普遍印象。

儘管今年的端午節(國曆六月十四日)受疫情影響,而較往年氣氛淡薄許多,但或許我們可趁此機會做點小改變,擁有一個更環保的端午節!

歷史背景

Image

關於端午節的由來有許多版本,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為紀念楚國忠臣-屈原(西元前340-278年)。屈原是一名楚國愛國詩人,生於戰國列強環伺的時代。他將其一生都奉獻於朝廷,卻因諫言皇帝失敗,遭判叛國罪而被流放邊疆,而後在祖國遭秦國侵吞之際(農曆五月五日),因絕望而投汨羅江自盡。

楚國百姓在得知此消息後,紛紛出船尋找屈原的屍體卻未果。為了防止魚群將屈原的屍體吃掉,百姓們便把糯米團丟入江中給魚當作食物,並且划船拍打水面以驅邪避惡。


傳統習俗

1. 吃粽子

Image

粽子為中國傳統食物,通常用糯米製成中間放入豬肉、花生、蛋黃等食材,外層再用竹葉包裹起來。早期人們透過食用粽子來紀念屈原,後來也慢慢衍生出親戚朋友間互送粽子的節日習俗。


2. 賽龍舟

Image

自古以來,划龍舟即被視為一種普遍的體育活動,世界各地皆有舉辦過類似的龍舟比賽。標準龍舟長約12公尺,通常使用柚木製作,約可容納20名選手與1名掌控划船節奏的鼓手。


3. 立蛋

Image

立蛋的習俗起源於中國南方,流傳只要於端午節當天正午時將蛋立起來,即能獲得未來一年的好運。此習俗後來也傳入美國,通常於春分時舉行。

近年隨著環保意識抬頭,許多提倡環保端午節的建議紛紛出籠,像是用天然藤蔓取代包粽子時的草繩,或是使用漂流木建造龍舟等,但不可否認這些建議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實用度皆不高。

因此,我們將提供以下幾點更簡便的環保建議,讓大家能輕鬆擁有一個永續端午節!


環保端午建議

1. 選用素食粽子

Image
根據一份牛津大學所做的研究(綠色和平組織報導),1 kg的豬肉約莫產出7 kg的碳排放量。如果全台灣的民眾(~2,300萬人)皆能在節日當天減少食用100g的豬肉,那麼全台一天就可減少1,610噸碳排放。因此,如果端午節時您能減少食用葷食粽或是改吃素食粽,這都將對於我們的環境相當有幫助。

2. 少吃零食或垃圾食物

Image

我們常常在觀看運動比賽時(比如龍舟賽),搭配零食或熱狗等垃圾食物一起看。而根據研究 ,吃一餐垃圾食物約會產出0.48 kg碳排放。如果端午節當天,全台民眾(~2,300萬人)每人皆能少吃一次垃圾食物,那麼總共就可減少11,000噸的碳排放。


3. 使用大眾運輸工具 (*還須遵守Covid-19期間安全規範)

Image

節慶期間,台北的交通可能較平常更為繁忙,因多數人會選擇自行開車前往河邊觀看龍舟比賽(來回約12km)。而根據一份運輸排碳計算報告,開車1km大約排放120g的二氧化碳。如節慶當天,全台北的家庭(~1百萬戶)皆能改搭乘大眾運輸的話,則可減少1,440噸碳排放。

除此之外,包粽子的粽葉也可當成天然肥料,再次運用於堆肥中。

小改變,大影響。

透過以上幾點簡便建議,我們可以發現擁有一個環保端午節其實一點也不難!


訪客中心: